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旧版
banner
快速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临床特色临床特色
王自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王自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中医认为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内外两大因素。
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任何疾病的发生均与素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

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哕逆”的范畴。从《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的论述,《景岳全书·癃闭》论述了本病的症状及严重性,“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危***急证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则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证治汇补》戴有:“关格者……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因浊邪雍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为危候”的论述,这些论述与CRF的症状、体征、预后较为相似。
本病形成,余认为存在着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主要病机,且以肾为中心,而兼及肝、脾、肺,随病情进展,且由于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肾、脾、肺、肝、气阴两虚及脾肾阳气虚衰等。在正虚同时多挟瘀、浊、毒等邪实。 
本病无论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皆可以导致肾脏阴阳失衡,并波及他脏,三焦气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津液精微,反而转为湿浊,且因升降开合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精微不摄而漏出,水浊不泄而滞留,病理产物遂成致病因素。亦可由于病程冗长,久病气机失于流畅,血脉即发生瘀滞,即所谓久病入络而络阻血瘀也。由于肾之泄浊、脾之运化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停积,湿浊蕰滞,阻遏三焦,水道不利而及血。因虚不胜邪,邪留又可生毒,肾气虚易招外邪侵袭,加重正虚而致邪羁让毒。
总之,本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四大因素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总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故其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早、中、晚期,均具有正虚,所以应辨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在正虚同时,多挟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瘀血、风动之偏盛。
CRF从氮质血症,直到尿毒症期,病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辨证分型是为了便于临床治疗而设。有的以扶正法则为主,有的以祛邪法则为主,有的以扶正祛邪相结合。
由于本病呈动态发展的变化,所以分型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便于临床使用,把分型尝试为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且每种正虚皆可兼夹数种邪实。这样处理比较灵活地解决正邪之间变动的矛盾。


辨证分型治疗
临床分为六型:
1.脾肾两虚  
             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阶段,气血双虚。
症状:面色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纳差腹胀,口粘口淡,腰膝酸痛,下肢浮肿,手足不温,夜尿频多。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沉细。
治法: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药: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山芋肉、仙灵脾、仙茅、生山药等。
若偏于脾虚、不思食,腹胀者加生山药,砂仁、鸡内金、厚朴。若偏于肾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肉桂、巴戟天。若下肢浮肿,加茯苓皮,泽泻、车前子、玉米须。若夜尿频多,加覆盆子、菟丝子、益智仁。
2.肝肾阴虚
      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伴有高血压增高。
症状:面色萎黄,目睛干涩,口干口苦欲饮,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痛,大便干结,舌苔薄黄,或无苔,舌质红,或暗紫,脉象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活血
方药:生地黄、丹皮、山萸肉、枸杞子、杜仲、黄芪、丹参等。
若头晕耳鸣血压高者加夏枯草、生牡蛎、珍珠母、抗菊花、蝉蜕。若手足心热明显者加地骨皮、龟板。若大便干结加川朴、制大黄。
3.气阴两虚
        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持续缠绵阶段,阴损及阳,或阳损及          阴,向气阴两虚证转化。
症状:面色萎黄,少气无力,口干喜饮,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夜尿频多。舌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生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
若偏于脾气虚不思食者加砂仁、鸡内金、陈皮、若偏于阴虚内热重者加地骨皮、龟板、黄芩、栀子、玄参;若阴虚风燥皮肤瘙痒加蝉蜕、地骨皮、蛇床子、地肤子。
4. 随着病情发展,湿浊内留化毒,可发生寒化或热化,若寒化出现脾肾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若热化出现热毒症状者加黄芩、栀子、白花蛇舌草、厚朴、枳实、大便少而干加重大黄用量,以清热解毒排毒。
湿浊中阻
       多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有酸中毒及消化道症状。
症状:面色无华,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中有尿臭;胸脘胀闷,四肢沉重,大便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淡红,脉沉细缓。
治法:调和脾胃,疏利三焦
方药:自拟黄槐温胆汤加味:生槐花、制大黄、陈皮、茯苓、清半夏、白叩仁、姜竹茹 等。
5.血瘀阻络
          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各个阶段,虚中夹瘀 。
症状:面色晦暗,唇色发紫,胸胁胀痛,腰痛不移,下肢瘀肿,月经暗少,腹痛有血块。舌苔少,舌质瘀紫,瘀斑或瘀点,舌下络脉青紫粗暗,脉象沉涩。
治法:益肾活血,化瘀通腑
方药:山萸肉、枸杞子、何首乌、丹参、赤芍、鸡血藤、茯苓、厚朴、肉苁蓉、制大黄 等。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出现轻重不同的血瘀症状,方剂中加入活血化瘀药,以缓解肾脏高凝状态,改善肾脏微循环,恢复肾功能。
6.气机逆乱
     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肾内真气损极,真精固竭,阳衰阴微,浊瘀毒互结,厥逆四起。
症状:面色灰白无华,眼脸淡红,口唇淡红,瓜甲苍白,皮肤粗糙瘙痒,乏力倦怠,心悸气短,腹部胀满,纳呆不思食,神志昏愦,恶心呕吐,面浮肢肿,四肢抽动,尿少或无尿,大便不畅。舌苔白腻或黄腻,舌体胖大,舌质淡,脉象沉弦或虚大。
治法:舒畅气机,透毒解毒
方药:陈皮、清半夏、厚朴、白豆寇、二花、白花蛇舌草、茯苓、栀子、丹参、赤芍、制大黄等。若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较严重者加姜竹茹、藿香、佩兰、鸡内金;若皮肤瘙痒明显加防风、二花、地丁、蛇床子、地肤子、白藓皮;若有胸腹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皮、泽泻、桂枝,大腹皮、生山药、葶苈子;若神志昏愦用安宫牛黄丸;若风动四肢抽搐加牡蛎、龙齿、珍珠母、全虫、僵蚕;若四肢厥冷,小便短少加制附子、肉桂、巴戟天、玉米须、车前子。根据病情可以采用灌肠、药浴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疗法。必要时腹膜透析,血液透析。
    


治法六则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机制错综复杂,因此在治疗中颇为棘手,所以必须掌握时机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如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何时扶正为主?何时祛邪为先?何时标本兼顾为法?认清主要病机,针对主要矛盾而选方遗药,这样才能正中肯綮,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几经周折临床中探索出治法六则。
1.扶正固本,兼护卫气
在扶正时要重视固表,因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病长期发展的过程,肾气虚衰是其固有病机,肾气虚衰,虚不胜邪,易致外邪侵袭,而反复外邪侵袭,又是加重肾虚的重要因素,长期则邪羁酿毒,因此治疗时应注意固护卫表,平时可属病人多服玉屏风散类药,或者扶正的同时酌加固护卫气之品。
 2.标本兼顾,祛邪在先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机制是本虚标实在疾病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阴阳偏衰,阴阳失衡的表现,所以在治法中一定要注意调和阴阳,标本兼固,但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到了终未期,邪实较重破坏了脏腑的正常运动机能,便出现各种病态,不解除这种破坏,便不能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如张从正说:“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以资寇”。故应先祛邪为先,以达到“邪去则正自安”。
3.和胃降浊,清化湿热
我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无论是早、中、晚期,其脾胃症状的轻重与病情的轻重基本成平行关系。湿热缠恋几乎贯穿病程的始终,由于湿热滞留三焦,致使脾胃困遏,中运枢机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邪上逆而至纳呆、恶心、呕吐。因此畅通枢机,使清气得升,胃气得降,尤为重要。此时采用和胃降浊,清化湿热之法势在必行,常用槐黄温胆汤效果颇佳。
4.活血化瘀,通脉解疑
慢性功能衰竭存在高凝状态已是不辨的事实。西医中所说的高凝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瘀血阻滞,运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却能很好地改善高凝状态,在临床术上不少慢性肾衰病人有瘀血征象,如舌紫暗,面色晦暗,脉沉涩等。因此应根据情况针对性地采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赤芍等,临床中善采用大剂量的丹参针或川芎嗪针加入10%G·S液250毫升中静滴,一疗程为15天,此法或扩张血营,或抑制解除纤维蛋白在肾脏的沉积,对疏通部分毛细血管,增加肾血流量,解除高凝状态,改善肾组织的血氧供应,增加全身肾脏的抗病能力,保存残存的肾单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5.选药性平,调和阴阳
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药物亦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常期的临床中体会到,由于此病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所以选药不宜大苦、大寒、大燥、大温,而宜性平为佳,调和阴阳。如温补不宜用干姜、附子、肉桂等,此可骤增浊邪;燥湿不用黄连、黄芩、木通等。此可剧伤正气。临床中善用平补平泻,如肝肾阴虚,善用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脾肾阳虚善用仙茅、仙灵脾;湿热炽盛擅用大黄炭、生槐花等。
6.内外结合,综合疗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缠绵,病势复杂,不是单一途径给药所能奏效,而是要采用内服、外用、多途径给药,综合优化疗法才能取效。在临床术中研制出肾康Ⅰ、Ⅱ、Ⅲ号,以大黄、二花、公英为主的肾衰灌肠Ⅰ、Ⅱ号方及温阳降浊,化瘀解毒为主的口服制剂救肾胶囊(大黄、制附子、丹参等药)。其联合途径给药,既可扶正固本通腑,又可化瘀泄浊解毒,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起到独特之良效。


典型病例
病史:
   祝XX,女,57岁,家庭妇女。199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于5年前出现过腰痛、尿频、夜尿2~3次,未系统治疗。致病情加重,继发面黄、恶心呕吐,不能食。极度乏力,行动困难。故来我院求治。
病史:
   查血肌肝540umol/L,血尿素氮15mmol/L,血色素4.5克,尿检:蛋白(+),白细胞2~4个,B超:左肾78×40×39mm3,右肾80×38×35mm3,双肾缩小,呈弥漫性损伤。患者面色萎黄,语言低微,面浮,双下肢无凹陷姓浮肿,舌苔薄黄腻,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血压130/85mmHg。
       证属脾肾两虚,胃失和降,湿热浊毒壅盛,治以和胃降浊,清化湿热。主方药用黄槐温胆汤: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制大黄,生槐花,白花蛇舌草,用灌肠液1号每次125cc,日两次,七天为一疗程,共用两个疗程。另服救肾胶囊(我院自制药),每次3粒,日两次,口服,小苏打片,每次2片,日三次,口服。
     随证加减治4个月症状减轻,肾功能逐渐恢复,查血肌酐300μmol/L,血尿素氮12mmol/L,于门诊继续观察治疗,病情稳定,面色红润,纳食增进,生活质量提高,能照看孙子,料理家务。03年5月25日查血肌酐156μmol/L,血尿素氮10mmol/L,血色素12克,B超示:左肾102×44×37mm3,右肾99×58×36mm3,双肾实质弥漫性改变,看到B超后感到惊讶,双肾由9年前缩小怎么现在会增大?遂嘱病人再到省级某医院进行复查,6月5日,某医院彩超报告单:左肾101mm×46mm×43mm,右肾102mm×47mm×43mm,双肾大小正常。提示:双肾弥漫性损伤。
        多年来患者坚持服救肾胶囊(复肾降浊胶囊),根据病情用黄槐温胆汤及益气养血方进行调换,每月来复诊一次,每次开7付汤药,追踪观察治疗14年,除用过小苏打片外其他西药从未使用过。血色素由45g/L,升为95~126g/L,血尿素氮由15mmol/L下降为10.10~7.6mmol/L, 血肌酐由540μmol/L下降为430~112μmol /L,二氧化碳结合力由15.3体积上升为24.06体积。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华肾病网——高惠然 豫ICP备17044467号-1

应诊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七一路939号南阳市中医院门诊1楼东105诊室(每周一至周六上午)

邮编:473000 网址:http://www.drgaohuiran.com  E-mail:zhsbwdrghr@126.com

qq:1229669483 中华肾病网医患交流群:335075450

网络实名:中华肾病网 联系电话:0377-63869969 13608451839